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善属文,为建安七子之冠,《魏志》本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1、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2、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
3、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又因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亦称“邺中七子”。
4、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7个人就基本上代表了汉朝建安年间,除了曹操父子以外的文学成就,后世文学当中的建安风骨说的也是这个时期他们的文学作品特点。
6、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当中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擅长写作,对诗、赋、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安七子的作品大都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
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7个人就基本上代表了汉朝建安年间,除了曹操父子以外的文学成就,后世文学当中的建安风骨说的也是这个时期他们的文学作品特点。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又因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亦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又因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亦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建安七子分别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七个文学家大体上是代表了建安时期文学成就的,所以有了“七子”之说,并且还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建安七子分别为:应玚应德琏、王粲王仲宣、刘桢刘公干、阮瑀阮元瑜、徐干徐伟长、孔融孔文举、陈琳陈孔璋七人(前面表其名,后面表其字)。这个称谓源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