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中原地图如下: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1、我们现在的地图一般都遵循“上北下南”的方向,但在中国古代却并非如此。考古发掘出来的中国最古老的地图是《兆域图》,它是战国中山王修建陵园的规划图, *** 于公元前323—前315年间,该图方向为上南下北。
2、那么古代的地图也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来看的吗,其实并不是这样,而且在战国时期地图的绘制方向同现在截然相反。 我们常说坐北朝南,因为古人都是以南为尊的,无论是祭祀还是行军打仗时的营寨都喜欢坐北朝南。
3、因此来说,查看地图的标准“上北”、“左西”和“下南”、“右东”也是古代尊卑礼仪观念的一种反映。这种尊卑观念被后人沿袭下来,慢慢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礼俗和习惯,不仅被运用到社交活动当中,还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古人的地图并未有明确的方位限制,因此并非所有古代地图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需要具体分析地图方位。与现代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惯例不同,中国古代地图并没有这方面的制图限制。
5、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形成的原因:南宋以前,北方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南方还属于蛮夷之地,皇帝定都几乎都在北方,所以就有了以北为尊的说法。那么北上南下的说法就很自然了。
1、古代七国地图分布如下图所示: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2、战国时期的形式是,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3、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疆域地图,如下图所示: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4、古代中国地图更大版图是元朝时候的版图。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5、北边疆界达阴山以北。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以后至公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部,连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