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戏曲的剧中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东路梆子、罗子戏等。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
河北梆子《春草秋花》《春草秋花》八十年代初,冀中山区脚下一座农家庄户里,在主人公小草的家庭生活中,发生了一桩桩愁喜悲欢的趣事。愁的是面对拖病的母亲、疯病的姐姐和幼小女儿三代女人的苦日子。
《蝴蝶杯》。《蝴蝶杯》是一部广受欢迎的老戏,情节较曲折,《蝴蝶杯》源自《蝴蝶杯宝卷》与《说唱蝴蝶杯》鼓词等,此剧在湖北、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极为流行,尤其《藏舟》等段可以说落家喻户晓。
浦剧《窦娥冤》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剧电影搬上银幕,在中国引起反响。著名的蒲剧演员包括严凤春、龚秀兰、张庆奎、肖月来和杨虎三。他们的表演充满 *** 和 *** ,并以精湛的表演丰富了蒲剧艺术。
淮北梆子定名为1960年,并正式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此前都称梆子戏。挖掘传统剧目七百余出;经常上演的有五百余出。
在此前后,陕西、甘肃一带的山陕梆子经河南流传到山东汶上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地梆子腔。这种梆子腔粗犷高昂,比徽戏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于是,徽戏和梆子便在泰安附近与老阳春班同时流传。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
河北梆子脱胎于清康熙年间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剧种。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首先是蒲剧,蒲剧又叫蒲州梆子,也叫山陕梆子腔乱弹晋腔等,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并称为山西的四大帮子。蒲剧的音乐主要包括锣鼓、唱腔和曲牌三个部分。
1、又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约在清初,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逐渐演变成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本地梆子。
2、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3、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4、大套剧 山东梆子不少剧目系成本大套剧目,长的可连演十几个小时,如《江东》一剧,包括《讨荆州》、《美人计》、《甘露寺》、《回荆州》、《芦花荡》等。
杨琨,国家一级导演。文化部优秀专家;山东省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创作室主任(原)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原)。从事专业舞台剧导演艺术创作及表导演教学工作。
徐少华的妻子杨琨,目前是山东省艺术所的副所长,《小白龟》、《遥望》等都是杨琨的代表作。虽然在演艺圈里杨琨的名声不如徐少华,但她的确是个才女,先后担任过很多大型剧目和大型晚会的总导演。
读书、书法、开车 杨琨,国家一级导演。文化部优秀专家;山东省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创作室主任(原)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原)。
1、张木匠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可这两个儿子都不养他。但又毫无办法,只好立下字据,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由于月份有大小,兄弟为此常发生争执,逼着老爹骑在老二家的院墙上。
2、吕剧《墙头记》脱胎于由山东省鲁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东梆子名家刘桂荣为毛主席演出了《墙头记》,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3、张木匠年轻时的好朋友王银匠,为人机智、诙谐、又富于正义感。王银匠对张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施展计谋,利用大乖和二乖爱财如命的本性,叙说当年张木匠在他的炉子上化了许多银子,暗藏防老。
4、善良的张木匠,妻子早亡,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长子做生意发了财,为人自私、贪婪,很会算计,妻子李氏刁泼狠毒,对张木匠冷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