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1、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证明中国历史上已成功解决了一钟双音在物理学、音乐学、铸造学上的一系列难题。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更高成就。
2、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意义。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
3、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意义为:它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有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五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中国青铜时期的一个艺术精品,也是人们文化宝库中的宝贵历史遗产。
4、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具有很强的历史、科技、古文字、音乐等研究价值。曾侯乙编钟,可以让人们能够准确了解古人乐器的发音,还能发现青铜器技术,有助于考古学家、历史学者能够更加精确地研究战国乃至上古时期的发展。
5、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除了展现先秦乐钟的更高成就之外,它的钟架也增广了世人对先秦音乐的认识。这座钟架出土时仍一如下葬之时那样矗立在墓室里,大多数的钟都挂在架上,清楚显示了正悬与侧悬的具体形态。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曾侯乙墓中最引人注目的乐器当属编钟。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出土的编钟中编制更大的一套,共65件,分上、中、下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其中有镈钟一件,铸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作钟赠曾侯乙永世享用的铭文。
考古工作者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挖掘出土了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由65件青铜器构成的编钟。
曾侯乙墓室中出土的乐器大小不同的编钟就达64枚,加上楚惠王赠送的一枚特钟,共65枚,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更好的一套。
1、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
2、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1978年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一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钟架长748厘米,高273厘米。
3、曾侯乙编钟为东周时期(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中姬姓曾国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体现了周王朝治国基础的礼乐制度。总重2567公斤,长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
4、因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因此也将这些编钟叫做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的编钟、编磬及其它乐器,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庞大的钟鼓之乐的乐队配制。
5、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