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止泻的中药有哪些哪些中药可以涩肠止泻 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诃子:4.5~9克。性温,具明显收敛作用,涩肠止泻。
2、赤石脂:9~15克。性温稿早,适键槐雀于久泻久痢的虚征,且有止血作用。
3、禹余粮:甘平,用量和功效同赤石脂。
4、乌梅:3~9克。酸平,用于久泻滑泄,并敛肺止久咳,且能生津止渴,和胃安蛔。
5、罂粟壳:4.5~9克。性平,固涩效高,能明旅止泻、镇咳、敛汗、止遗。有外邪内火者忌用。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病,多见病,虽然一般不要命,但一旦发作真让人难受。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中医药,在感受疾病时,也愿意试试中成药,但市场上止泻的中成药五花八门,该如何选择呢?
中医的建议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症状来选择,腹泻表现虽都是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但也有寒热虚实之分,讲究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虚则补之,实则通之,只有如此才能纾难解困,若随意用药,轻则无效白费钱,一个不好还会使症状加重。
下面我简单梳理了6种源自中医经典名方的常见止泻中成药及其对应治疗的腹泻证亮扒型,给大家做个参考。为了避免打广告嫌疑,特去掉品牌,大家选购时也不必拘泥某种品牌,但注意一定要去正规药店,购买带有“国药准字”的中成药。
藿香正气口服液
【原方】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寒湿困脾型泄泻
【症状】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食少,畏寒,或可兼见头痛、恶寒等感冒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10毫升,一日2次,用时摇匀。
葛根芩连片
【原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效】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主治】肠道湿热型泄泻
【症状】腹痛即泻键键游,泻下急迫,大便秽臭黏稠,肛门灼热,或见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枳实导滞丸
【原方】枳实导滞丸,出自李杲《内外伤辩惑论》。
【功效】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主治】食滞肠胃型泄泻
【症状】腹满胀痛,大便恶臭带腐败味,伴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没胃口,反胃吐酸,口臭,舌苔厚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痛泻宁颗粒
【原方】痛泻要方,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
【功效】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肝气郁滞型泄泻
【症状】腹痛,肠鸣,泄泻,每因心情不好而发,泻后痛减,胸闷胁胀,喜叹息。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参稿销苓白术颗粒
【原方】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健脾益气
【主治】脾胃亏虚型泄泻
【症状】大便溏薄(拉肚子),带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迁延反复,伴神疲乏力,胃口不佳,食后腹胀。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肉蔻四神丸
【原方】四神丸,出自明代薛己《内科摘要》。
【功效】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主治】肾阳亏虚型泄泻
【症状】晨起腹痛,肠鸣泄泻,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腰酸腿软,或见小便清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祝您健康
匾蓄
中药功用:
(1)清热通淋:用于膀胱湿热引起的小便涩痛,常配瞿麦、木通、滑石。(2)清热化湿:用于黄疸及皮肤湿疮。
中药剂量:9~30克。
车前子
中药功用:
(1)利水通淋止泻:用于水泻、水肿、小便不利。水肿、腹泻常配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单用即可止水泻。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2)止咳化痰:用于咳嗽痰多。
中药剂量:3~9。包煎。
赤小豆
中药功用: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疮痈。
中药剂量:9~30克。
大腹皮
中药功用:
消胀利水:用于腹胀或水肿、腹水。治水肿常配桑白皮、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名五皮饮。
中药剂量:3~10克。
灯心草
中药功用:
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功效:利水通淋,清心除烦。
用于:1、热证小便水利、淋漓涩痛。2、心热烦躁、小儿夜啼、惊痫。此外本田外用吹喉,可治喉痹。
中药剂量:1.5-2.5g。或入丸散。治心烦惊痫,朱砂拌用,处方写朱灯心。外用煅存性研末。
茯苓
中药功用:
(1)渗湿利尿:用于水湿停滞之水肿尿少,常配猪苓、泽泻。(2)健脾安神:用于脾虚湿困引起的食少脘闷、腹泻及心悸、失眠。治食少脘闷常配白术、陈皮。治腹泻常配白术、薏苡仁、莲肉。治失眠常配远志、炒枣仁。
中药剂量:9~15克。
防己
中药功用:
(1)利水消肿:用于水肿。治急性肾炎水肿,配黄芪、白术。(2)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热邪阻于经络所致的急性风湿热痛,常配连翘、桑枝。
中药剂量:3~9克。
冬葵子
中药功用:
(1)利水通淋: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妊娠水肿及淋证。单用或配用茯苓。(2)下乳润肠:用于乳腺炎、乳法不下及大便不通。治乳汁不通可配花粉、王不留行。
中药剂量:3~9克。
冬瓜皮
中药功用:清热利水:治水肿尿少,常配茯苓皮、大腹皮。
中药剂量:15~30克。
地肤子
中药功用:
清湿热,利小便:用于皮肤湿热之瘙痒及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配生地、黄柏治小便热痛。配蛇床子、白砜外用治湿疮瘙痒。
中药剂量:5~15克。
海*
中药功用:
清热利湿排石:用于泌尿系感染及结石,尤为治疗尿热、尿痛稿改之要药。配生甘草梢治急性泌尿系感染;配金钱草治尿道结石。
中药剂量:9~15克。包煎
葫芦、抽葫芦
中药功用:利水消肿:用于重症水肿及腹水。
中药剂量:15~30克。
滑石
中药功用:
(1)清雹铅暑利尿:用于中暑之烦渴、尿少及水泻下痢。治中暑烦渴尿少,常配生甘草(六一散)。(2)收敛祛湿:粉剂外敷用于痱子、湿疹、湿疮等皮肤病。(3)滑石六钱配甘草一钱,名六一散,能清热利尿;再加朱砂名益元散,兼能安神;六一散加青黛名碧玉散,能清肝热。
中药剂量:9~15克。包煎。
金钱草
中药功用:清热通淋,利水排石:用于肝胆结石,肾或膀胱结石及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中药剂量:15~30克
瞿麦
中药功用:
清湿热、利小便:本品为治疗淋证(如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前列腺炎等)的常用药,多用于小便不利、尿痛、尿血。治血尿常配栀子、白茅根。
中药剂量:9~15克。
薏苡仁、苡仁米
中药功用:
(1)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水肿,常配茯苓、车前子。(2)清热排脓:用于肺痈胸痛。治肺脓肿常配苇茎;治肠痈、急性阑尾炎,常配败酱草、红藤。
通草
中药功用:
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用于湿热淋证之小便不利,配车前子;用于尿血,配白茅根;用于乳汁不通,配穿山甲。
中药剂量:3~6克。
石苇
中药功用:
清热利湿通淋:用于热淋、血淋或石淋。治热淋,如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常配滑石、车前草;治血淋配蒲黄;治石淋,如尿道结石配金钱草。
中药剂量:3~9克。
木通
中药功用:
(1)降火通淋:用于小便淋沥刺痛及口疮,常配生地、竹叶、甘草梢。亦可用于黄疸。(2)通经下乳:源敬好用于闭经、乳少。治经闭常配红花、牛膝;治乳少常与猪蹄煎汤服。
中药剂量:3~6克。
路路通
中药功用:
利水通络:用于小便不利、水肿、风湿痹痛、月经不调。
中药剂量:5~10克。
薏苡仁、苡仁米
中药功用:
(1)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水肿,常配茯苓、车前子。(2)清热排脓:用于肺痈胸痛。治肺脓肿常配苇茎;治肠痈、急性阑尾炎,常配败酱草、红藤。
茵陈、茵陈蒿
中药功用: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湿热性黄疸及热病小便黄少。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中药剂量:9~15克。后下。
泽漆
中药功用:
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散结。
应用:1、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2、用于肺热咳嗽及痰饮咳喘。3、用于瘰疬。
中药剂量:5-10g。
泽泻
中药功用:
(1)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及湿热淋浊等证。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2)清泻肾火:用于阴虚火旺诸证。
中药剂量:3~9克。
猪苓
中药功用:
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尿少、水泻、白带过多等症。治水肿常配茯苓、泽泻、白术。亦用于阴虚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中药剂量:3~9克。
【中药处方】
(1)建食和中汤
[主治]消食和中,燥湿健脾。
[处方]建曲6克,山楂6克,苍术6克,麦芽9克,茯苓9克,陈皮局裤5克,法夏5克,厚朴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2)消食止泻方
[主治]健胃消食,止泻。
[处方]锅焦(炒黄)150克,神曲(炒)、山楂(蒸)、莲肉(去心蒸)各12克,砂仁(炒)6克,鸡内念腊链金(炒)3克,粳米(炒熟)适量,白糖500克。
[用法]除白糖外,诸药共为细面;白糖加熬浓汁,与上面和匀,用模具压榨,仔孙切成方块,随意服食。
(3)益胃饼
[主治]消食止泻。
[处方]生白术120克,生鸡内金60克,干姜60克,熟枣肉250克。
[用法]先将白术、鸡内金研为细面,然后入锅焙热,再将干姜研细面,共合枣肉捣如泥状,做成小圆饼,放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时当点心服用即可。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