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的奥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为乘号。据说乘法符号是根据加法符号得来的。乘法运算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所以将加法符号“+”稍作变动,就变成了现在的成号“×”。
除法运算所使用的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因为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1668年,他这本书译成英文出版,这个记号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在。
除号的来历 除法运算所使用的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因为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1668年,他这本书译成英文出版,这个记号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在。
除号的由来: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是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分开。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合二为一,哈纳用一条横线段“-”把两个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记号,就是现在的除号。1659年,哈纳在苏黎士出版的《代数学》中,正式把现在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等号“=”是在16世纪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生罗伯特·雷科达首创的。
“ ÷ ”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最早人们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乘号“×”是乘法符号,表示相乘。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轩特提出用符号“×”表示相乘。乘法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 *** ,所以把“+”号斜过来。另一个乘法符号“·”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首先使用的。
“÷”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它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
“×”是由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雷特最早提出的,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则认为,“×”号与拉丁字母表示未知数的“X”很像,运算时容易混淆,因此加以反对。但他赞成用“·”来替代“×”。这也是省略乘号的原因。
除法的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符号“÷”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像地表示了“分”。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定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符号“+”和“-”来表示剩余和不足。后来,它被法国数学家吠陀所普及,直到1630年才被承认。乘法符号“×”是英国数学家奥黛丽300多年前首次使用的。
“×”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更先使用的。它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把加号斜过来写。“÷”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它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